贾又福:万物静观皆自得——中国山水境界之诞生
推荐文章
静观万物与平面起物之理
“万物静观皆自得”中的“静观”并不只用眼睛看,其深处多在静思默察,在由感受到联想的发展变化中形成某种理念认识,然后还要使之深化,直到妙悟获得灵感和智慧,这就是慧观智觉,其中支撑着周敦颐所说的“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以及中国人心目中历久弥新的“抚令思古”、“察古思今”的格物精神。
“静观”,是精神升华的过程,也是冲和生命的境界。在自由自在地超越时间和空间,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室内室外,无时无地的“静观”中,画家不再只限于在山水之间去观照,而是何时何地都能做到不能“离观”,即随时随地都有觉而悟(新发现)。北宋邵雍曾讲“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这里的万物不仅包括天地自然,也包括社会人文;在这个意义上,“返法者迷,破执者悟”,故自“起观”始,画家便该一以贯之一直延续下去,永不终结。
“静观”首重内观,所谓“澄怀观道”,不澄怀心中不静,不排除杂念、妄念,心中不明洁,胸怀要明静透彻,就要空(己心归零),空掉一切成见,成法(常规),然后才有可能有效的观照。但悟到了的,又不能僵化固止,不断的空,不断的悟,更新变化,层出不穷。这就是僧肇《不真空论》所讲的“不真空”,听来不难明白,但有些人一辈子也做不到,因为做起来很难很苦,不然为什么要积劫苦修,历尽艰难方成菩萨呢?画家中圣贤是画中菩萨,他们都是从静观做起,积难苦练而智慧成就的典范,我的尊师李可染先生便可当楷模。
▌贾又福《大象鸿蒙》 160cm×242cm 2010年
我们崇尚“天人合一”,决非只图自由自在、舒舒服服躺在大自然的襁褓,更不要在五光十色的大自然中眼花缭乱。画家如果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去 “静观”,渐渐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把握并尊重这真切感受,用自己的真性去想、去思辨、去悟道,使感受深化而成为自己独到的观念和个性的认识。这独特的、个性的观念和认识,自然地上升为某种特殊的精神。这种特殊精神的获得,要靠全部身心去观照。当太行石壁矗立在我面前,我是用全部身心,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去观照的,当你用眼睛看,用耳听,用手抚摸,用肩膀、身体去依靠……你也许看到它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还太表面,于是,你又听到它与狂风搏斗的呼喊声,也许它要腾空而起,扶摇天宇,不,分明是你依偎在它的怀抱,感到它那特殊的呼吸。你觉得有了依靠,你的手触摸到豪侠志士的铮铮硬骨,你意识到它那坚强不屈崇高灵魂的固体存在,这时,你才获得了那种特有的精神,这精神,闪烁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精神,以及画家,你此时此刻的精神光芒,它们是精神感应活动中的共同体——此时,你会感受到宋代朱熹所说的“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一语所包含的生命哲学的伟大真义,并真正感受到令人心驰神往的“与圣人同行”的快乐。
概言之,观照是无穷尽的,时时观(古、今、未来),处处观(大无外,小无内,方方面面皆可观照),我们的确可以借鉴一下佛学“三世时”中那具有“原始复终”、“归根曰静”属性的“尽无尽法门”。重要的是,即便不是佛教徒,也可以以更活泼、烂漫的方式,直面人生,直面大自然,满腔热忱地去拥抱大自然,以自己赤诚的全部慧心,全部感官去观照自身,观照与自身同在的山山水水,而且,永远乐在“意不停玄”(意犹未尽,直探奥赜),“句不停意”(言不使意僵化),“用不停机”(用起来神机无穷)之中,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在觉察到的生命空间借助画纸那“平面”,通过“重整河山”,再造一个隶属中国人的人文文化的空间,以“笔墨图像”再造一个群体性的“大生命文化”载体——这就是中国画的“平面起物”之理。
贵在精神感应与不逾矩
苏东坡批评“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假如画牛就只限于物理之态的牛的形,牛的神,这在精神范畴是很低的层次。其实,画什么都一样,其画山,也必然是“画山必此山,定知非画人”。
譬如,在太行山,我触摸到了豪侠志士的铮铮硬骨,意识到它那坚强不屈崇高灵魂的固体存在,这时,我才获得了那种特有的精神,这精神,闪烁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精神,以及画家,你此时此刻的精神光芒,它们之间的精神感应活动——这也便是在“三世时”的状态中进行“静观”的真义,这是回到“元语言”的“静观”。真是令人心神向往。问题的关键,就在前述朱熹所说的“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与朱嘉所说之前程颢所说的“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还需辨古今”并不矛盾。两说的互补,旨在辨古今之后的无古无今。无古无今,画面才能走向未来。这涉及境界问题。
境界问题,不是指仅仅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可大功告成。“从心所欲不逾矩”此语本身无错,但简单理解则谬误。这就犹如“三人行必有吾师”,指的实是在高层次跨时空语境进入具有圣人精神指归的(虚拟)群体中,通过互相感染,互为蕴藉,而精神境界更高尚、更净化。这便是我常讲的“贵在精神感应”之主旨。我们应该以有更活泼、烂漫的方式,直面人生,直面大自然,满腔热忱地去拥抱大自然,以自己赤诚的全部慧心,全部感官去观照自身,观照与自身同在的山山水水,而且,永远乐在“意不停玄”(意犹未尽,直探奥赜),“句不停意”(言不使意僵化) ,“用不停机”(用起来神机无穷)中,让自我生命翱翔于中国文化时空,以我之圣贤思想格物而比兴。所以,我们强调精神美,强调的是精神美的高层次,强调的是活的,不固止的变化精神,升华精神,强调主客世界万事万物之精神。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有实际意义。
中国人为什么崇尚精神升华呢?因为人的认识深化,智力的开发,情感的凝聚,意志的培养,可能产生高尚精神,也可能产生恶浊的精神,前者可以造福,后者可以造孽。所以,我们的艺术特别提倡陶冶人们的精神,使人们的精神向崇高境界升华,引导人类弃恶从善,造福人类社会,让我们创造崇高的艺术,去“普度众生”,去帮助人们乐于求真、向善、爱美。所以我们说“贵在精神感应”,还贵在它可以超越形骸,超越时空,无限的大,无限的重,光芒四射,广布流传,永不灭度。精神美是不分古人、今人、国家、种族,是全人类共同向往的,自由驰骋的世界。
在如上意义上,观今之画坛之山水画,正处于超越意义上重建新样貌之时,此即朱熹之“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之谓也。故中国画学话语系统意义上的元语言建构当首当其冲。此当中有《易》之“无极而太极”(己心归零后的多元文化资源汇于人心之混沌中放光明),亦有佛学之“无中生有”(形上人生文化之归属、之皈依,人之形上精神生命之理想、之意态、趣味之进入不生不灭之大文化河流)等等哲思之化于图像技术之显现,故此可谓孟子的“先立乎大”前提下的陆九渊所说的“易简工夫终久大”。
▌贾又福《黄土高天夜夜心》169.2cmx178cm 2013年
简言之,画家造境,其一,要读懂当下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艺术图像的智性因素并将其化育为建构自己风格的材料;其二,要从唐五代宋元绘画中找到适合当今时代智慧需要的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图像构成原则;其三,分析研究当下画坛学人闪光直觉经验用于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四,使前三者化为感性的“易简工夫”,并能够使自己的创作运作成为“心手双畅”的“游戏”——你画得快乐,他人才能看得轻松愉快,此为仁者之爱心见显也。
总之,首先,要切记不忘“净化心灵”,切记不忘“贵在精神感应”,切记不忘“先立乎大”,其次,还要排除障碍,凝练艺术,凝练人格,切记不忘“易简工夫终久大”,切记不忘“渐悟、顿悟、彻悟,永不停步”。这样就不会孤独。因为如是,古往今来的与圣人同行之人都在身边,生命意志乃至心灵魂魄,时时能够得以互相激荡,人生至此,大哉至乐矣。中国山水画的境界,要在此中获得。